Eng
首頁 / 生命科學 / 動出金頭腦: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升級之路

動出金頭腦: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升級之路

【本篇報導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  張育愷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提供】

  憂鬱症不僅影響情緒,還可能損害大腦的高階認知功能,即執行功能。執行功能對於日常生活至關重要,包括計劃、組織和管理任務的能力。為探討運動對憂鬱症患者執行功能的影響,一個由臺灣、美國等研究者組成的團隊進行了一項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。研究團隊分析了14項隨機對照試驗,納入共1201名憂鬱症患者。結果發現,運動確實能改善憂鬱症患者的執行功能,特別是在工作記憶、認知靈活性和推理/計劃等方面。研究進一步發現,某些運動方式比其他更有效。有氧運動,如跑步或騎自行車,展現出較好的效果。中等到高強度的運動比低強度運動更能改善執行功能。且最好每週至少運動三次,每次不超過60分鐘,並持續13週或更長時間。這項研究為憂鬱症患者提供了一種非藥物治療的新選擇。它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,還能提升其認知能力。對於醫療專業人員來說,這些發現也有助制定更精確的運動處方,以協助受執行功能下所擾之憂鬱症患者。


 

憂鬱症與執行功能

  據統計,全球約有3.5億人飽受憂鬱症困擾。憂鬱症與不良的人際關係、教育和財務狀況有關,更可能損害高階的認知功能,即執行功能(executive function)。執行功能對於人們來說至關重要,其不僅能夠抵禦誘惑或負面的想法,還能進一步判斷、推理和計畫生活中的重要事務。然而,憂鬱症卻會損害如此重要的能力,人們該如何改善它呢?健身運動,或可能提供一項新的可能!

 

研究概況與發現

  這項由臺灣、美國等研究者共同完成的研究,探討了運動對憂鬱症患者執行功能的影響。這項研究分析了14項實證性研究,納入1201名憂鬱症患者。研究者們想要了解運動訓練是否能改善憂鬱症患者的執行功能?如果可以,又該如何運動才能獲得最佳效益呢?研究發現,運動能改善憂鬱症患者的執行功能,特別是在工作記憶、認知彈性與推理/計劃這三大面向。這意味著通過適當的運動訓練,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提升其記憶與處理訊息的能力,同時更容易適應新情境,並提升制定與執行計劃的效率。那麼,什麼樣的運動方式最有效呢?研究發現,每週至少進行三次,每次持續60分鐘或更短時間的中等至高強度有氧運動(如走路、跑步、騎自行車)效果最佳,且最好持續13週以上,可以獲得最大效益。有趣的是,研究還發現,不同年齡的憂鬱症患者從運動中獲得的效益也不同,其中又以中年人(45至59歲)從運動中獲得的執行功能改善最為明顯。這可能代表著,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群,可能需要制定更精確的運動建議。

 

實際應用

  如果您或您的親友們飽受憂鬱症困擾,不妨將健身運動納入日常生活,選擇如散步、跑步或騎自行車的有氧健身運動,逐漸地增加強度,直到達到中高強度。此外,記得堅持每週三次、每次不超過60分鐘,並持續至少13週,這些撇步將有助於改善執行功能!看完這篇文章的朋友,趕快手刀運動起來,讓有氧運動成為您抵抗因憂鬱症而造成執行功能下降的好方法吧!

 

原文出處:
Ren, F. F., Alderman, B. L., Wang, W. G., Chen, F. T., Zhou, W. S., Zong, W. J., Liang, W. M., & Chang, Y. K. (2023).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adults with depress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. Sports Medicine, 53(9), 1765-1788.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0279-023-01869-2 

張育愷 特聘教授 |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

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,身體活動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主持人。現亦為國際運動心理學會(ISSP)財務長、亞太運動心理學會副理事長、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理事長。2021年起連續獲全球前2%頂尖科學家、2012、2018及2025年分別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、科技部傑出研究獎,國科會傑出研究獎,亦曾獲ISSP、北美身體活動暨運動心理學會、華人運動心理學之年輕學者獎、青年獎章、以及北卡羅萊納大學最佳博士論文獎等。研究聚焦於健身與競技運動心理學,尤興趣以認知神經科學探討健身運動與心理健康、競技/表現心理學,以及正念議題。目前擔任國際競技與健身運動心理學期刊(IJSEP, SSCI)共同主編、三份國際SSCI/SCI副主編/編輯委員。運動專攻國術(八卦、形意、太極、少林),亦擔任八卦導引中心諮詢顧問。